真巖寺圖騰緣起

真巖寺圖騰緣起:

月稱尊者曾於入中論云: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領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渡諸佛功德海」
 
  有一次月稱尊者看到那蘭陀寺牆壁上有一幅畫,畫中一隻雄偉的白天鵝展開雙翅,後面跟隨著很多小天鵝,圖中畫有寬廣的海面,正掀起狂風巨浪,這隻雄壯的白天鵝展開堅韌的雙翅,帶領其它天鵝飛越大海,到達彼岸。月稱尊者看完這幅畫之後,掉下眼淚,而寫了這首佛偈
(圖中故事參考來自佛陀本生-大雁之故事)
 
  壁畫上面,最前方雄壯引領的白天鵝代表佛陀,二翅代表佛圓滿世俗與勝義二諦,展開有力雙翅帶領眾生飛越娑婆業浪流,到達彼岸。
  隱義以雄壯白天鵝為主軸線條,來代表佛陀圓滿之功德,帶領眾生直至涅槃安樂果位,顯義以水上蓮花象徵佛陀精神,三片蓮瓣代表為教育、文化與慈善;藉此方便善力,累積悲、智二功德糧,精進順緣,脫離煩惱塵殼,如佛般清淨無瑕。
 
  是以本寺以象徵佛陀精神的蓮花與雄壯鵝王,展悲智雙翼作為圖騰標的,希望能效法佛陀與鵝王的精神,行菩薩道利益有情。

附記:

  ﹙三十四本生論﹚之作者是聖勇菩薩。當時印度在講說方面是以世親菩薩為頂嚴,辯論以陳那菩薩為頂嚴,著作則以聖勇菩薩為頂嚴。本生論文辭非常優美,且能善用偈頌,引人入勝。聖勇菩薩又稱「敬母阿闍黎」、「敬父阿闍黎」,因他對父母極為恭敬。說法時聲音宏亮,是以人們也尊稱他為「馬鳴論師」。馬鳴論師出生印度外道家族,從小即受外道教化,他天資聰穎智慧過人又得到 “大自在天” 的加持,少年時即已辯才無礙,當時的外道皆為之降伏。 因此產生驕慢之心,其母深感憂慮,於是告訴他說:外道在當今的世上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如果你能降伏內道,那才能得到真正的法要。 母親的話激起他傲慢的心,於是決定前往當時內道代表的 “那爛陀寺” 要求辯法。以外道之理論,至那爛陀寺與內道僧眾辯論,本無勝算,但是他太聰明了,寺內五百位班智達皆被他辯倒,依當時的習俗,辯輸者須歸順於辯贏的人,所以僧眾很著急,寫信向當時龍樹菩薩、提婆菩薩(註:即聖天菩薩)求救,「那爛陀寺來了一位聰明的外道師,辯倒所有班智達,僧眾都必須歸順此外道了。」龍樹菩薩知此事態嚴重,想親自去。提婆菩薩說:「上師您不必去,我去就可以了。」龍樹菩薩不放心,想先測驗提婆菩薩,遂親自拿馬鳴論師所持之數論派見解,與提婆菩薩持佛教見解辯論。在辯論過程中,龍樹菩薩對答如流,令提婆不禁懷疑:「上師為何如此通達數論派之見解?難道上師是數論派?」於是他的鬥志被激起來,奮力答辯,見有勝算便拿自己的鞋子在上師頭上繞三圈,以示輕蔑。最後提婆辯贏了,龍樹菩薩說:「你雖辯贏,但你剛才對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故此行會遇障礙。」(對師長要恭敬心)

  由此緣起,提婆菩薩在前往那爛陀寺的路上,遇布施魔羅所化之眾生,而失去一隻眼。為何提婆菩薩會失去一隻眼睛?照理說,菩薩布施頭目身足後,依諦實語之力量可再回復。此理摩羅亦知,故向提婆菩薩求索到眼睛後,又將之棄於石上踩碎。於是提婆菩薩心想:「不僅我失去一隻眼睛,而且還沒辦法利益到你!」生起一念悔施之心。由此悔心,再也無法以諦實語之力量使眼睛復原。(布施後不應生悔)

  提婆菩薩聽說此外道師極其猖狂,在寺中僧人做法會時,會用棍敲僧頭,拿一根棍子指著他們的頭說:「全都是一個脖子上,插著一顆沒辦法說話的球而已!」馬鳴論師看到提婆菩薩來,說:「又來一個單眼的瞎子,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提婆菩薩回答:「有人雖雙眼,對身邊什麼都看不見,我雖只是一眼,三界悉皆見。」馬鳴論師聽了,心震一下,想:「此人不簡單,一定是來與我辯論的。」

  後來某天,馬鳴論師為了除罪障在恆河洗身,提婆就拿著一個裏面裝滿糞便的金瓶在他旁邊洗瓶外,馬鳴嘲笑他說:瓶內裝垢物洗瓶外有何用?提婆則反問道:你內心存罪惡洗外面身體又有何用?馬鳴一腳跨在門檻外,一腳跨門內問道:我會進門還是會出門?提婆則答:這完全在於你自己的動機。於是馬鳴論師手裏抓著一隻小鳥問道:是否會把小鳥殺死?提婆菩薩回答:這全靠你心中悲心的大小而定。

  之後,馬鳴為往生的親戚擺上一桌物品做回向,提婆則拿著一束吉祥草給它澆水,馬鳴問此為何意?提婆答道:南方吉祥山上的一棵樹乾枯了,我正在為它澆水,馬鳴聽完之後嘲笑著說,南方的樹乾枯了,你拿吉祥草澆水有何用?提婆則回答說:你親戚已死,你在此為他們擺物品有何用?馬鳴無話可答。之後他們請來國王作證,誰辯論輸了,就入誰的宗派;國王坐上方,右邊坐佛教僧眾,左邊坐外道徒,中間擺了兩張用墊子疊起的大床,(古印度辯論時,誰輸了,一次就拉掉一張墊子,被拉光墊子的人就是敗者。)為了不讓大自在天附在馬鳴身上幫助他辯論,提婆在馬鳴座位上頭頂的華蓋裏,藏了一個裝了髒東西的小包,(因天人怕髒)。於是大自在天又給了馬鳴一塊滑石,所有答案都會顯示在上面,但也被提婆在滑石上塗上了油而無法顯現,之後大自在天又變出一隻鸚鵡來幫忙馬鳴,提婆也變出一隻貓把鸚鵡給吃掉了,馬鳴則罵提婆是罪人,提婆答道:貓殺鸚鵡,我有何罪?最後大自在天又變了一位女班智達來幫忙,提婆就變出一位無羞恥的居士來嚇跑了女人,辯論越來越激烈越來越細微,在場的國王及智者們,都無法聽得懂內容,後來馬鳴論師辯論輸了,準備開溜,飛上天去,提婆菩薩亦飛上天要抓他。馬鳴論師越飛越高,遇到颶風,提婆菩薩說:「你快下來吧!前方有旋風你會死在其中!」這時候提婆菩薩在心急之下把袈裟脫下,拋向前方的天空,繃!一聲袈裟整個被毀壞,馬鳴論師這時為保住性命不敢再往前走,讓提婆菩薩抓著了,提婆菩薩把他帶回地面。之後,把他關在那爛陀寺的藏經閣中。

  馬鳴論師在藏經閣中,因為很無聊而翻閱一本《般若經》。見到經中記載佛陀的授記:「未來當《般若經》在印度廣弘時,將有人發惡願要破壞《般若》之弘揚,破壞佛的教法。」佛說完後,有一聲聞站起來說:「沒關係,我會降伏此人。」此聲聞即提婆菩薩之前生。

  馬鳴論師見此授記,知道一切皆在佛陀的預料當中,更知道自己已造下極大惡業,非常恐怖後,向提婆菩薩說:「我錯了!我願在大眾面前挖出心臟以謝罪。」提婆菩薩勸導他:「沒關係,與其挖出心臟,不如以你的智慧、辯才弘揚佛法。」馬鳴論師接受了。(聖勇菩薩後來成為當代著述之頂嚴。)

佛陀本生- 大雁故事:

  大雁的故事主要詮釋,以前佛陀在修菩薩行的時候,雖然生為大雁,也不因此而退轉,發心來度化眾生的一個故事。

  在一個碧波粼粼、水草豐茂美麗幽靜的大湖裡,居住著數不清的大雁。大雁雖然無數,但全由雁王統管著。 雁王是佛陀的前生,名字叫持國。雁王對下屬與雁群非常慈愛與關心,不論做什麼事都為牠們著想,捨棄自我的利益,完完全全為利益他人而想。牠有一位大臣輔佐他,這個大臣則是佛的弟子阿難之前世,名字叫性善。牠非常恭敬國王,是個忠義的好大臣,不僅輔佐治國有方,精明強幹,而且心地非常善良,從不居功自傲,忠心耿耿。隨侍盡力輔佐國王治國。雁王把牠們的國家治理的非常好。讓雁群們可以享受到快樂,沒有痛苦,為了牠們的來世,盡量不讓他們做惡業。也為了牠們眼前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帶他們去非常和平的地方讓牠們舒心愉快享受一切。

  這兩隻大雁的身體長得比一般大雁還高大,非常雄壯美麗,身上的羽毛像金子一樣,嘴唇與腳也是金色,非常漂亮;牠倆長得非常的像,且對下屬雁群非常慈愛;不論任何人、天、龍或非人、畜生見到牠們都非常歡喜。

  這對君臣的名聲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更是聲名遠揚,很自然就傳到了波羅尼斯國王梵德的耳中。這位國王非常想見這兩隻聞名遐邇的大雁,幾乎天天都在想,後來國王召集所有大臣,想聽他們的建議,用什麼方式,才能見到這二隻大雁,以了卻他的心願。大臣們與國王進行研討之後,他們覺得大雁都喜歡澄淨幽美的湖泊,如果能建造一座美麗的湖泊,這兩隻大雁可能會飛到這個國家的湖泊裏,再命令一位捕鳥能手,去「邀請」雁王和牠的大臣性善。國王聽了很高興,馬上囑咐大臣去建造一座美麗的湖泊。大臣們命令下屬,在離城不遠處有座湖泊,就把這個湖泊裝飾一番吧!用盡巧思將湖泊裝點得的非常幽美與寧靜。湖水清澈見底,並在水裏栽種了各種不同的蓮花,湖岸邊也種滿了各種花卉,還命令守衛在湖泊四周守護,不讓閒人靠近,因此湖泊變得非常美麗而謐靜。過了不久,湖泊上飛來許多大雁與鳥類,在湖中或湖旁,躍喜飛翔或嬉戲追逐。無論什麼鳥類只要看到如此恬靜而美麗的湖泊,都不由自主的想佇留下來。

  大雁國有一對夫妻,想飛往遠處遨翔玩樂,不知不覺來到波羅尼斯國領土上空,離湖泊不遠處,牠們聞到一陣陣花香氣息,飛到湖泊正上空,牠們看到了碧藍的湖泊,五彩繽紛的蓮花與盛開的各種花朵,樹木蔥翠,湖中無數的游魚、烏龜、白鵝、大雁及野鴨等等。在湖中嬉戲,一看到就很想在湖面佇留。於是這倆隻大雁輕緩地來到湖面,看到湖水澄澈,盛開的花朵散發馥郁的芬芳,氣息香甜,讓牠們流連忘返,不想離開,決定回去告訴國王與大臣,請求牠們帶領雁群來到這裏,永遠住在這個湖泊,享受這裏所有美好的一切。

  牠們倆回去之後,把這消息告訴國王與大臣,還有那些雁羣,那些大雁聽到有這樣殊勝漂亮的湖泊,就請求大雁王與大臣,一定要帶著牠們去這個湖泊,享受它的美好。因為大雁國王無時無刻不為他人著想,為了讓大雁們能去湖泊享受一下,於是與大臣討論,大臣建議去湖泊享受停留一下可以,但必須馬上返回,不能停留在其它國家領土上的湖泊太久,因為人心難測,不能招惹危險,國王也覺得大臣的建議不錯。為了滿足這些大雁的希求,於是國王與大臣就帶領著雁群飛向波羅尼斯國,牠們在路上經過一些艱辛,終於來到波羅尼斯國的湖泊,牠們大開眼界,湖泊的確非常漂亮寧靜、祥和;湖泊裏、外所有的動物皆發出歡樂的聲音,沒有一點恐懼與驚嚇,整個湖泊繚繞著和平的氣氛。當牠們停留在湖泊時,被守衛士兵看到,這些士兵被大雁外表迷住了,從來沒見過這麼雄偉的大雁,就把這個消息告訴國王:今天來了一群大雁,其中有二隻非常漂亮高大,與傳說中雁國的國王與大臣一模一樣,有著金色的羽毛,國王聽到非常高興,馬上召集大臣,想辦法捕捉這二隻大雁,大臣們召集了許多捕捉大雁的獵人,並於其中選出一位精通獵雁的高手,命令他前去捕捉大雁,將牠們帶回來給國王見識一下。捕鳥的獵人在湖泊四周圍,先觀察一段時間,瞭解了雁群們的活動規律,同時也發現了二隻大雁的行蹤,於是在晚上悄悄在水裏的深處佈下了套網。第二天國王與雁群像往常一樣,自由自在遊著,湖面也顯得特別靜謐, 這時雁王被套網套住,牠馬上想到有危險,首先牠想到群雁:「不能讓其他大雁也遭到這樣的不幸!」馬上告訴大臣:「這邊有危險,有人想要害我們 。」 於是雁王竭盡全力,發出了一種特別的鳴叫告訴雁群有危險。別的雁見到雁王被擒,都嚇得亂喊亂叫,四處逃散。只有雁臣性善留在雁王身邊,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存亡,心甘情願地與雁王同舟共濟。雁王此時很受感動,但地無可奈何地對性善說:「快走吧!我陷入了羅網,縱然有翅膀,也難飛走。你留在這裡也幫不了忙,沒有必要和我一起受難,你應該飛到其他的地方去。」

  性善卻坦然地回答雁王說:「我留在這兒也不見得就一定死去,到別處去最終也免不了老死。在平安的日子裡我侍奉你,在危難的時刻我為什麼要拋棄你呢?如果只求保命,狠心地置大王的危難而不顧,我的良心將會永遠受到譴責,也必定會受到別人的唾罵,那麼我又有何面目見容於世呢?大王!不管有什麼風險,我永遠效忠於您,和您同生共死!你要是活不成,我又何必貪生?」
  雁王聽到這裡,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但仍然苦口婆心地勸說牠的好友兼忠臣。這時,捕鳥的獵人已經躡手躡腳地走了過來,聽到兩隻非常漂亮的大雁在談話,他睜圓了眼睛仔細一看,見逮住的是雁王,但另一隻雁臣並不驚慌,也不飛走。
  獵人很驚訝的問雁臣:「你沒有被網住,可以趕快飛走,我馬上就來捉你們了,你為何不逃呢?」
  「我當然能飛,但為什麼不飛?是因為我們擁戴的雁王遇難了,我很悲痛。你的網雖然套住了雁王的雙腳,而我的雙翅卻被道義之網緊緊地箍住了,飛不起來了。」
  獵人看到這種情景,很受感動,就對雁臣說:「我不傷害你,你可以平安地飛走了,快去和你的親友們團聚吧!」
  「假如你不願意讓我更痛苦,那你就應該答應我的請求。你如果只需捉住一隻大雁,那你就放走雁王,抓住我。我們倆外貌完全一樣,身體大小一樣,年歲也完全相同,你決不會吃虧。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先把我抓起來,然後再放走雁王。這樣一來,你得到大雁,我了卻心願,其他雁群也會高興,我們的友誼也保住了,你看怎麼樣?」雁臣性善說。
  獵人聽了大臣的話,既感動又慚愧,於是對大臣說:「你放心,我不會殺害你們,現在就把繩索解開,還你們自由。」
  說完,獵人就解開套住雁王腳上的繩子,並放二雁一起離去。
  這時,二雁反而遲遲不肯離去。他們商量道:
  「這位獵人心腸真好,他做了一件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希罕事。這個善良厚道的人,我們不能忘記他的恩德,我們應該好好報答他。」
  獵人聽到大雁的對話,心中感到無比欣慰,卻忍不住感到好笑:「你們是鳥類啊!怎麼報答我這個人類呢?再說,我放你們走,是因為你們那種相互友愛、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動了我,我的良心不允許我再傷害你們,我並沒有想到要你們報答我啊!」
  二雁聽了以後也深受感動,更堅定了要報答獵人的決心。同時,他們要讓獵人相信,他們既誠心又真的有辦法來報答,就對獵人說:
  「我們要報答您的決心已定,我們自有辦法的,您們的國王名叫梵德,我們將通過梵德國王來報答您。現在,您帶著我們一起到王宮裡去見國王吧!」
  獵人點頭,等雁王安置好雁群,就把兩隻大雁放到自己的雙肩上,即刻啟程前往王宮。
  他們進宮後,國王還叫人給雁王設了金座。梵德王和會說人話的雁王一見如故,有聊不完的話題。最後,梵德王聽了雁王說獵人抓住牠們,卻不殺害他們的善行後,十分感動,於是賜給獵人許多金銀財寶,並叫人安排好了他的飲食起居,使獵人從此不需再到山林獵殺動物,可以悠閒的安度晚年。
  獵人聽到梵德王的安排,內心感激的對雁王說:「謝謝你們!國王的賞賜已經讓我一輩子不愁吃穿了。」
  雁王回答說:「這就是我們對你的報答。」說完這話,牠們就飛向天空,往群雁駐留的地方飛去了。

臨濟宗法雲脈(尼眾道場)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國姓村國姓路487之1號

電話: (049)272-4631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