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真巖寺

國姓鄉簡介:

  本鄉在漢墾移民尚未至此開拓前,在當時是個毫無地名的蠻荒叢林,只有當時活躍在此區的「大肚番」佔據了對岸之地。
  鄭成功治台初期,沒有太多漢人前往南投一帶開墾,並經常有「番人」出草掠奪,影響移墾。當時鄭成功的左武衛劉國軒,率兵攻打「大肚番」,沿著烏溪往深山驅逐,一直打到國姓一帶才停止,並就地紮營墾荒,而將駐營之地,稱之為「國姓埔」,這應該是「國姓」地名的由來。
  咸豐年間,西部漢人,陸續遷入埔里地方,國姓附近而成立漢庄,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埔里社廳設立,粵籍許、莊廖等三姓住民遷入,民人益聚。同年清廷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開闢了中路(即八通關古道),帶動了另一波移民潮,到光緒四年更吸引了苗栗地區製樟腦技術工人的湧入,同時霧峰豪紳林朝棟因屢建戰功,巡撫劉銘傳特給與「林合」墾契,許他在中路沿山招佃墾耕,並專賣全台樟腦,獲利甚豐,林朝棟為了保護腦丁,自東勢角(今台中市東勢區)的馬鞍嶺至埔里社大坪頂之間闢設官道,沿途設碉壘柵,駐紮棟軍,分為三隊,前哨隊在馬鞍嶺,中哨隊在北港溪,左哨隊在水長流,對於今國姓鄉的開發,功不可沒。豐沛的水源與肥沃的土地,吸引了一支東勢的客家人,即從新社一帶越過頭拒山,著此官道進入國姓。
  日據時代設國姓莊役場,光復後改稱國姓鄉。
  南、北港兩溪於國姓村內匯流成為烏溪注入草屯鎮境內,北港溪於日據時代為日本學者研究台灣水質最佳之溪流,溪流中魚類種類多,其中高山固魚為保育類魚類,生態環境資源豐富,猴洞坑亦為生態景觀豐富之地區 。

交通指引:

  走國道1號於新竹系統交流道(竹南/台中)出口下交流道,接國道3號,於霧峰系統交流道出口下交流道,走國道6號(水沙連高速公路) 在國姓交流道出口下交流道,朝中正路一段(中潭公路/台14線)前進,請於中正路二段向左轉133縣道,接著走國姓路約200 公尺即可到達南投縣國姓鄉真嚴寺。

週邊景點:

  九份二山、堰塞湖、國姓驛站、鄭成功石雕、糯米橋、猴洞坑自然保育區、九二一震央紀念碑、芙蓉谷瀑布、北港溪、泰雅渡假村、小岸土地公廟(大石土地公廟),南投縣炭雕藝術博物館、大石峽谷、福龜休閒農業區、糯米休閒農業區。

  南投埔里:日月潭、九族文化村、神仙橋、惠蓀林場、龍興吊橋、北港溪橋(是日治時期建造的糯米橋,為南投縣古蹟,毀於敏督莉風災。) 、北港溪溫泉、神仙島遊覽谷、北港田園花卉休閒園區、北山養鹿天地休閒園區、九二一國家地震紀念地九二一地震爆發處:是九二一地震震央發生地。

  走台21線:可往台中東勢、谷關、新社方向。

真巖寺沿革簡介:

  真巖寺創建於民國四十六年,傳說此地原為鄭成功駐紮處。真巖寺的開山為正緣尼師,俗名陳紡,民國三年生,台中梧棲人氏,十六歲時在後毗盧禪寺禮妙識法師出家。民國二十一年往臺北中和圓通寺參學,二十二年受真常老和尚的鼓勵,參加日據時佛教布教師講習會,並獲布教師的資格。 民國三十七年於一次禪定中受觀音菩薩的啟示前往國姓鄉尋覓建寺用地,因受清德寺信徒之敦請,出任該寺住持,直到民國四十六年創建真巖寺才卸下清德寺住職。真巖寺創建之初,正緣尼師與弟子披荊斬棘,在百般艱難之中歷經十三年的歲月,終於在民國五十九年冬首先完成大雄寶殿,同年十一月並舉行佛像安座典禮。六十年再增築大殿的兩廳二樓,至六十六年共完成地藏殿、五觀堂、鐘鼓樓等硬體建築。

  真巖寺屬臺灣佛寺四大法脈中的法雲寺系統,座落的所在地自名為“華山”,前鄰溪流,背倚青山,全寺腹地廣大宛如置身在一座大公園內。真嚴寺的格局中規中矩,中央為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等,大殿的左邊為極樂院,右邊為功德堂,全為綠瓦白牆,十分醒目。

  正緣尼師自民國五十二年當選南投縣佛教支會理事,並任常務理事達二十餘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圓尼師有感於年事已高,遂將住持之位元元傳給宏欽尼師。宏欽尼師民國三十六年生,彰化縣人氏,五十三年秋於真嚴寺禮正緣尼師出家,五十六年圓頂,同年十月於台中慈明寺受具足戒,六十九年入慈明商工就讀,七十年入中華佛學院,七十三年畢業後接掌真嚴寺住持。宏欽尼師自接任第二代住持之後,積極地擴充寺院硬體設備,七十四年再建大悲殿,整個工程於七十七年完工,一樓為正緣講堂,二樓為藏經樓,三樓為大悲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宏欽尼師已於八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經信徒大會決議不再續任住持。

  民國94年7月,經信徒大會選任正緣尼師弟子法照法師任管理人,法宗法師擔任主持直至民國101年底,經信徒大會通過聘任真巖寺第三代弟子如永法師擔任主持,繼任正緣尼師法脈,共同令四眾弟子修行佛法、普益眾生。

臨濟宗法雲脈(尼眾道場)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國姓村國姓路487之1號

電話: (049)272-4631

最新消息